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病例报告、皮肤科教程、药物与临床等原创性论文栏目,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412-4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138/R
邮发代号: 28-3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皮肤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出版周期:月刊
-
特殊部位病变的皮肤镜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镜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是从水平面上对皮损放大进行二维图像观察,组织病理检查则是对垂直于皮损表面一个断面的显微镜图像观察,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位于面部、掌跖、黏膜、甲等不同部位的病变,由于各部位组织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皮肤镜表现,呈明显的部位特殊性.本文主要就上述各特殊部位病变的皮肤镜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总结和综述.......
作者:林景荣 刊期: 2014- 07
-
局部皮瓣修复上唇基底细胞上皮瘤切除后非全层缺损37例
2007-2012年我院收治上唇皮肤恶性肿瘤37例,肿瘤切除后遗留的非全层皮肤缺损应用唇颊部局部皮瓣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上唇皮肤恶性肿瘤住院患者37例,男12例,女25例,年龄53~74岁,平均62.7岁.皮损位于上唇侧方亚单位内32例,超出亚单位累及鼻基底和鼻翼5例.皮损小0.9cm×1.1cm,大3.1cm×2.9cm.29例患者术前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上皮瘤(......
作者:张斌 刊期: 2014- 07
-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一、定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2].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二、病因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刊期: 2014- 07
-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1......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 刊期: 2014- 07
动态资讯
- 1 皮损酷似麻风病的淋巴瘤样丘疹病一例
- 2 透明质酸注射后迟发性异物肉芽肿反应一例
- 3 梅毒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308位点多态性研究
- 4 广泛转移恶性黑素瘤一例
- 5 皮肌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 6 抗生素和抗菌药治疗男性沙眼衣原体尿道炎的临床观察
- 7 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
- 8 罗格列酮对人黑素瘤细胞株A375体外侵袭能力的抑制及相关机制
- 9 细胞周期G1调节因子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
- 10 蛋白聚糖在人毛囊中的表达模式
- 11 粘液水肿性苔藓伴转移性肿瘤一例
- 12 Versapulse激光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一例
- 13 生殖支原体感染诊断和治疗面临的挑战
- 14 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及ALAS2基因突变分析
-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
- 16 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继发白斑一例
- 17 硝酸益康唑和曲安奈德复方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 18 左下颌结缔组织痣一例
- 19 检测花斑癣菌的两种方法比较
- 20 趋化因子CCL22/CCR4在SLE发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