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病例报告、皮肤科教程、药物与临床等原创性论文栏目,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412-4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138/R
邮发代号: 28-3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皮肤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出版周期:月刊
-
申克孢子丝菌随机扩增 DNA多态性研究
目的了解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学特征,研究DNA分型与菌种来源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对来源于不同地区及不同临床类型的24株申克孢子丝菌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①筛选出3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即引物OPAA11:5′-ACCCGACCTG-3′,OPD18:5′-GAGAGCCAAC-3′,OPB07:5′-GGTGACGCAG-3′。②24株菌的DNA带型不完全相同,具......
作者:廉翠红;金礼吉;刘晓明;安利佳;杨国玲;林熙然 刊期: 2001- 05
-
白念珠菌与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理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与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直接作用的形态学、生物学反应及其分子机理。方法①将白念珠菌孢子(或煮沸灭活的白念珠菌孢子、直径3.2μm的乳胶颗粒)加入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系统中定时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②用荧光法和计数法测定白念珠菌等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影响;③用ELISA法测定白念珠菌或乳胶颗粒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培养上清液和角质形成细胞内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①发......
作者:冉玉平;坪井良治;李薇;小川秀兴;周光平 刊期: 2001- 05
-
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皮肤癣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探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方法对皮肤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型的意义。方法用随机引物OPAA115′-ACCCGACCTG-3′,OPD185′-GAGAGCCAAC-3′对皮肤癣菌的3个属9个种和孢子丝菌及白念珠菌共64个菌株进行AP-PCR,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皮肤癣菌所试验的9个菌种之间均产生具有明显差异的电泳带型。来自不同地区的红色毛癣菌经多次实验均出现主带相同......
作者:孔祥明;杨国玲;金礼吉;安利佳;李乔;林熙然 刊期: 2001- 05
-
阿萨希丝孢酵母引起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国内首例报告
目的报道国内首见阿萨希丝孢酵母(T.Asahii)所致播散性毛孢子菌病1例。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多部位皮损组织及肝穿组织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皮损组织、口腔假膜、阴道及鼻腔分泌物、尿、粪、肝穿组织及皮损表面痂皮多次真菌培养、直接镜检证实为系统性真菌病;菌种与标准菌株对照进行培养、生化试验、菌种鉴定及DNA序列分析;临床系统抗真菌治疗观察。结果发现皮肤、肝、肾、肠道、口腔、阴道粘膜等广泛受累......
作者:杨蓉娅;敖俊红;王文岭;李大伟;李若瑜;王端礼 刊期: 2001- 05
-
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白介素 4 表达的研究
目的了解白介素4(IL-4)在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健康小鼠及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脾内IL-4及mRNA水平,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内菌落形成单位(CFU),并记录平均生存时间。结果健康鼠致死量感染后3d、7d脾中IL-4蛋白水平分别为(124.8±24.1)pg/g、(262.8±21.8)......
作者:李家文;刘道凡;程纪群;邬焱卿 刊期: 2001- 05
-
16种支孢随机扩增 DNA多态性研究
目的了解支孢属腐生真菌与致病真菌的基因学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溴苯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法对16种支孢26株菌的DNA指纹图谱作了分析。结果①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2个具有稳定、清晰DNA扩增带型的引物,即引物2:5′-AGCGTCCTCC-3′,引物5:5′-CAGCACCCAC-3′。②26株菌DNA带型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变异性,遗传......
作者:席丽艳;龙泽香代子;Kaoru Okada;吴绍熙;福岛和贵 刊期: 2001- 05
-
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引起皮肤疣状增生 :一例报告
患者外伤数年后,先后在两足部、两踝部、两小腿出现皮肤疣状增生30余年,时有溃疡。治疗前皮损9次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5次阳性,可见细长分隔菌丝和(或)孢子。用沙堡培养基25℃培养,2次有黄绿色菌落生长,鉴定为絮状表皮癣菌;5次有酵母样菌落生长,用API鉴定为西弗念珠菌。治疗后6次真菌学检查,均检出西弗念珠菌,而无絮状表皮癣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内可见细长分隔菌丝,角质层内可......
作者:沈威敏;王家俊;章强强;严志福;陈美娟;毛维翰 刊期: 2001- 05
-
烟曲霉组氨酸激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目的分离克隆烟曲霉组氨酸激酶基因,进一步探讨其在侵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基于组氨酸激酶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获得特异性扩增产物,对目的产物克隆、测序。通过Blast分析进行相似性比较。以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作为探针,通过Northern杂交比较该基因在体外与体内感染时表达的差异。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获得2个片段,长度分别为171bp、305bp,其中305bp片段与构巢曲霉......
作者:杜晨;李若瑜;马圣清;王端礼 刊期: 2001- 05
-
长穗离蠕孢引起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目的分离和鉴定1株引起颅内感染的罕见病原菌。方法从患者脑脊液取材、涂片及培养,并经小鼠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根据直接镜检和培养的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分生孢子的大小、排列及芽管形成的位置等特征,鉴定为长穗离蠕孢,并经动物试验证实其致病性。在小鼠脑组织标本中可见菌丝及类似厚壁孢子的肿胀细胞,菌丝分隔且有色素,与暗色丝孢霉病相符。结论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长穗离蠕孢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其致病力强......
作者:吕桂霞;沈永年;陈伟;秦春玲;刘维达;吴绍熙 刊期: 2001- 05
-
新生隐球菌白化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的突变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白化突变株与野生产黑株之间漆酶基因(CNLAC1)的差异。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白化突变株与野生产黑株在比较研究中发现的差异基因片段;克隆异常片段的PCR产物,用PGEM-T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目的基因测序。结果克隆了产黑株及白化株存在差异的片段,构建了差异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后测序发现在1715bp~261......
作者:桑红;廖万清;陈江汉;温海;顾菊林;李林 刊期: 2001- 05
动态资讯
- 1 色素性扁平苔藓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性一例
- 2 Waardenburg综合征一例
- 3 消银汤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对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4 全国皮肤外科及抗衰老学习班通知
- 5 单发于阴囊的汗孔角化症一例
- 6 小汗腺导管癌伴颅骨浸润一例
- 7 黑斑息肉综合征一家系致病基因的新突变
- 8 本刊“临床病例讨论”栏目征稿启事
- 9 甲真菌病皮肤镜表现及模式分析
- 10 侧切楔形剪甲术治疗趾甲沟炎86例
- 11 胶原敷料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63例
- 12 局灶性光热作用理论
- 13 增殖性脓性皮炎-脓性口炎
- 14 伴有虫蚀样骨损害的三期梅毒一例
- 15 除湿丸治疗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16 透明细胞汗腺瘤一例
- 17 皮肤垢着病样马拉色菌感染16例分析
- 1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尖锐湿疣一例
- 19 外用威灵仙致接触性皮炎合并肾功能损害一例
- 20 局限型获得性结节性脆发症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