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病例报告、皮肤科教程、药物与临床等原创性论文栏目,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412-4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138/R
邮发代号: 28-3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皮肤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出版周期:月刊
-
特比萘芬体外抗丝状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菌体不同形态对MIC的影响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对部分深部丝状真菌和皮肤癣菌的MIC及分别接种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和菌丝对MIC的影响.方法参考M38-P(丝状真菌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案)试验方案及其改进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对7株曲霉、5株着色真菌、4株波氏假阿利什霉、4株尖端赛多孢子菌及5株皮肤癣菌的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或菌丝的MIC,并比较相互间的差异.结果受试菌株以未发芽孢子形态接种时,曲霉MIC范围为≤0.03......
作者:曾敬思;郑岳臣;邬焱卿;谭志建;连昕 刊期: 2004- 08
-
八角茴香挥发油抗念珠菌活性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八角茴香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及与氟康唑在联合抑菌实验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参照NCCLSM27-A方案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八角茴香挥发油对130株临床分离念珠菌的小抑菌浓度(MIC)与小杀菌浓度(MFC),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同时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18株念珠菌进行了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的体外联合抑菌实验.结果八角茴香挥发油对临床分离念珠茵的MIC及MFC分别为白念珠菌1517.16......
作者:赵俊丽;骆志成;武三卯;周晓黎;薛晓云;石磊;李文竹 刊期: 2004- 08
-
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探讨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分别抽提从同一HIV阳性患者体内分离到的7株对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DNA,此系白念珠菌经染色体水平及DNA水平证实来源于同一亲本.根据ERG11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的近3′端的310bp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引物序列为:上游引物5′-GGGAAAGTITCTAA......
作者:石婧;张宏 刊期: 2004- 08
-
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对甲真菌病致病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目的探讨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伊曲康唑联合对80株甲真菌病病原菌的体外相互作用.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M27-A和M38-P方案,各药单独和联合应用时的MIC值均为与对照孔相比超过80%生长抑制的低药物浓度;药物间相互作用用分数抑菌浓度(FIC值)表示:FIC<1认为有协同作用,1≤FIC<2认为有相加作用,FIC≥2认为有拮抗作用.结果阿莫罗芬、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单......
作者:董平;万喆;李若瑜 刊期: 2004- 08
-
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中(1→3)β-D-葡聚糖的检测
目的探讨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中(1→3)-β-D-葡聚糖的浓度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日本生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1→3)-β-D-葡聚糖测定G-testTE试剂盒检测了13例患者血浆中的(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UV-245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检测波长545nm的吸光度值,根据特定检测浓度换算公式得出标本的(1→3)-β-D-葡聚糖含量.结果13例被检测患者中9例经培养证实为深部真菌感......
作者:席丽艳;鲁长明;李军;谢穗生 刊期: 2004- 08
-
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
目的了解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的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推荐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77株来自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结果氟康唑、立福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2.0~128μg/mL、0.008~0.5μg/mL,前者MIC50、MIC90几何均数值分别为4μg/mL、8μg/mL,后者几......
作者:李莉;朱利平;章强强;翁心华;王家俊;张永信 刊期: 2004- 08
-
阿萨希毛孢子菌致小鼠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实验和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阿萨希毛孢子菌致小鼠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感染条件及脏器播散情况.方法于接种阿萨希毛孢子菌前3d及接种后第7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进行免疫抑制;根据接种阿萨希毛孢子菌的途径将75只昆明鼠随机分为免疫抑制+静脉接种组(n=15)、免疫抑制+皮内接种组(n=7)、免疫抑制+胃肠灌注组(n=8)、免疫抑制+静脉接种+治疗组(n=15),对照组为非免疫抑制的健康小鼠,分别进行上述接种.治疗组给予脂质体两性......
作者:杨蓉娅;王文岭;敖俊红;张洁;郝震锋;王聪敏 刊期: 2004- 08
-
暗色丝孢霉病致病菌奔马赭霉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我国临床首次分离的引起肺部暗色丝孢霉病的奔马赭霉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的研究,并与1株标准株比较,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玉米琼脂、察氏琼脂、脑心琼脂、燕麦琼脂培养基接种2株菌,观察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光镜和电镜下形态.还进行了温度实验、环己亚胺抑制实验和碳源同化实验,体外药敏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奔马赭霉菌落呈棕色......
作者:王莉;万喆;李若瑜;赵俊英;王端礼 刊期: 2004- 08
-
新生隐球菌28S rDNA的基因型特征与序列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各变种、血清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新生隐球菌标准株10株、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10以及临床分离株19株,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结合DNA序列分析,对以上菌株的28SrDNA片段进行研究.结果经过DGGE和DNA序列分析,所有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A、D型)具有一致的基因带型和序列,格特变种(B、C型)具有不同于新生变种的独特一致的带型和序列;AD型的基因型和序列与格特......
作者:姚志荣;陈仁贵;廖万清;任大明 刊期: 2004- 08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伊曲康唑联合对白念珠菌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伊曲康唑联合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制备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用不同剂量伊曲康唑单独或与rhGM-CSF联合应用于感染小鼠,观测其28d内的存活情况.体外实验:分离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分别将其与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及伊曲康唑加rhGM-CSF与白念珠菌共同培养,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来判定伊曲康唑单独或......
作者:陈兴平;张勇;陈映玲 刊期: 2004- 08
动态资讯
- 1 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
- 2 聚合酶链反应诱导HPV16E7 C端基因突变和突变蛋白在真核细胞表达
- 3 RNA干扰神经突起导向因子Netrin-1表达下调对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的影响
- 4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γ干扰素、白介素10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 5 女性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性激素的检测
- 6 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 mRNA在良恶性黑素细胞肿瘤中的表达
- 7 趾间扁平湿疣及梅毒性甲病一例
- 8 止血环酸对紫外线诱导的色素斑黑素细胞的影响
- 9 乳房外Paget病一例及免疫组化观察
- 10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发展及评价
- 11 菌落PCR技术快速鉴别丝状真菌的实验研究
- 12 《中华皮肤科杂志》成长历程
- 13 药物斑贴试验对儿童迟发型药物超敏反应诊断的探讨
- 14 半乳糖β-1,4-糖苷键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
- 15 皮肤老化的纵向研究:从细纹到皱纹
- 16 新生儿期发病的白癜风与遗传因素关系的探讨
- 17 Abbe 瓣修复唇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中度全层缺损九例
- 18 银屑病患者血清和皮损中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对比研究
- 19 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质表达与感觉神经的关系
- 20 银屑病表皮热休克蛋白27、70、60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