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病例报告、皮肤科教程、药物与临床等原创性论文栏目,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412-4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138/R

邮发代号: 28-3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皮肤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皮肤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年第2期文章
  • 不规则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一例

    患者女,39岁,右面部斑块、溃疡伴疼痛2个月.既往患急性髓系白血病1年,经治疗后缓解,半年前再次复发.皮肤科检查:右面颊5cm×5cm紫红色斑块,中央糜烂溃疡,表面覆盖黄褐色痂皮,可见肉芽组织,剥去痂皮有黄色脓液溢出,皮损边界清晰,边缘稍隆起,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8.75×109/L,中性粒细胞1.05×109/L,淋巴细胞27.17×109/L,红细胞2.20×1012/L,血红蛋白6......

    作者:张帅;李振鲁;李建国;张淑贞;万喆;李雪莉 刊期: 2018- 02

  • 白细胞介素36受体拮抗剂缺陷与无菌性脓疱病

    白细胞介素(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由IL36RN基因编码,属于IL-1家族,可通过竞争性拮抗IL-36受体,抑制IL-36促炎症作用.研究发现,IL36Ra缺陷(deficiencyofIL-36receptorantagonist,DITRA)与多种无菌性脓疱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汪丹;何永萍;汪盛 刊期: 2018- 02

  • 板层小体在皮肤渗透屏障形成中的作用

    一、板层小体表皮内板层小体(lamellarbodies,LB)是位于棘层上部和颗粒层细胞内的椭圆形囊泡或泡管状分泌性细胞器,直径100~300nm.LB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时形成,早出现于表皮棘层上部,到达颗粒层后数量不断增加,在维持皮肤屏障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LB还可以存在于皮肤外器官的细胞中,如肺、胃、支气管、口腔等,具有脂质储存和分泌的功能,又被命名为板层颗粒、多LB、被膜颗粒、Od......

    作者:耿清伟;宋秀祖 刊期: 2018- 02

  • 特应性皮炎转录组学及靶点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发展,曾经耳熟能详的中心法则“DNA-mRNA-蛋白质”模式已经无法解释许多复杂的生命过程,从全基因组层面研究各种生理病理过程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全方位对疾病的研究包括,基因组水平、转录组水平、蛋白质组水平等,其中转录组(transcriptome)指特定生物体在某种状态下所有基因转录产物的总和.......

    作者:陈丽洁;梁景耀;刘玉梅;邵蕾;王建琴 刊期: 2018- 02

  • 糖化作用刺激体外重建全层皮肤模型中单核细胞分化

    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s)是由蛋白质或脂质与糖(如葡萄糖和核糖)通过非酶糖化反应形成的,是公认与自然老化相关机制之一.皮肤生物学研究认为,糖化作用对与真皮基质分子影响皮肤老化的硬化有关,可能是由改变分子间交联所致;有研究在糖尿病和老化皮肤中检测到AGEs蓄积.有文献报道,AGE沉积可使皮肤生物化学特性和功能均发生变化.AGEs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蛋白质,可影响皮肤自稳态和皮肤常驻细胞的功能......

    作者:PageonH;ZucchiH;RoussetF 刊期: 2018- 02

  • 分次切除联合改形治疗面部瘢痕临床观察

    颜面部瘢痕会影响患者心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患者对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类圆型瘢痕直接切除缝合易造成周围器官移位变形,患者难以接受.传统分次切除方法是在病变区域中央沿长轴切除一梭形瘢痕,利用短轴方向上皮肤延展性拉伸增加正常皮肤,终遗留下一直线瘢痕.为了缝合后皮肤平整没有猫耳畸形,要求设计梭形切除时,尖端夹角≤30°.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适度延长切口长度,从而导致终瘢痕长度的延长.我们采用分次治疗......

    作者:翁胜涛;顾子春;李华 刊期: 2018- 02

  • 鳞状细胞肿瘤皮肤镜特征专家共识(2017)

    随着皮肤镜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皮肤镜在非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并已积累大量资料[1-3].鳞状细胞肿瘤(squamouscellneoplasms)是皮肤非色素细胞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色素性肿瘤相比,非色素性肿瘤的皮肤镜特征较难评估.本共识涉及的鳞状细胞肿瘤包括: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keratosis,AK)、鲍恩病(Bowendisease)、角化棘皮瘤(keratoac......

    作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影像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数字化诊断亚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肤影像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外科亚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皮肤影像装备学组 刊期: 2018- 02

  • 玫瑰痤疮热点讨论

    玫瑰痤疮(rosacea)是临床常见面部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好发于20~5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文献报告在不同国家发病率2%~12.3%[1],而国内缺乏相应数据.玫瑰痤疮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以面中部为主的一过性或持久性红斑,并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水肿、硬化等,患者可有面部自觉不适,包括干燥感、瘙痒感、灼热感、针刺感、紧绷感、肿胀感、蚁行感和疼痛[2].20......

    作者:许阳;骆丹 刊期: 201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