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病例报告、皮肤科教程、药物与临床等原创性论文栏目,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412-4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138/R

邮发代号: 28-3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皮肤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皮肤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年第8期文章
  •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例治疗探讨

    患者男,17岁.因双大趾甲板变形、渐累及其他趾甲7年,双小腿、上臂、上胸背部相继发生结节、水疱、糜烂、剧痒5年余,夏重冬轻反复加重.曾在外院按大疱性痒疹、结节性痒疹等治疗均无效,于2008年8月16日来本科门诊求治.曾于2岁时右膝部摔伤后缝合2针,伤口一直不愈合,用多种抗炎药物治疗无效,直到7岁时才愈合,留有色素沉着斑.10岁时右足背烫伤起疱、糜烂,经多种治疗至3个月后才愈合.家族中无同病患者,追......

    作者:郑岳臣;曾敬思 刊期: 2012- 08

  • 银屑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银屑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尚无根本治愈的办法.采取恰当措施控制病情、延缓复发、避免或减少银屑病对患者的影响、维护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当前银屑病临床防治研究的首要任务.自1980年代以来,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愈来愈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有关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本文综述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

    作者:杨海平;顾恒 刊期: 2012- 08

  • 孢子丝菌病的治疗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由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感染所致,该病为常见的深部真菌病之一,临床上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和皮肤外型4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类型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和淋巴管,皮肤外型罕见,主要发生于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者,常累及肺、脑膜、骨关节和眼等,治疗困难,可危及生命.目前孢子丝菌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外科手术等可作为补充......

    作者:李珊山;宋洋 刊期: 2012- 08

  • 体外重建皮肤及单层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对模拟日光紫外线照射的分子应答

    白种人的皮肤癌发病率已经高于过去的40年,主要原因是人们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外出度假而将自己过度暴露于日光下.现已确定,非黑素瘤皮肤癌发生的首要、而且是主要步骤为紫外线诱导的突变.UVB辐射(290~320nm)在诱导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和6-4光产物中影响显著,这两种损害均具有高突变性.目前已有相关的人类基因突变的研究报道,特别是着色性干皮病,由于紫外线诱导DNA损伤的修复障碍而使该病患者发生皮......

    作者: 刊期: 2012- 08

  • 钝性剥离手术联合高频双极电凝治疗跖疣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钝性剥离手术联合高频双极电凝治疗跖疣,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60例跖疣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确诊患者,皮损数目1~5个.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3~62岁,病程平均1个月至10年,疣体数目总计146个,面积大25mm×25mm,小0.5mm×0.5mm.......

    作者:吴伟伟;黄瑞叶;吴琼鸾;陈蔚明 刊期: 2012- 08

  • 真菌致病的生物学原理浅析及治疗对策初探

    目前,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但其诊断、治疗和预防仍存有许多问题,核心就是人们对真菌感染的发生、发展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尽管这些年在真菌病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微观和细节,如真菌毒力因子、适应因子、信号传导、致病基因表达与调控、宿主细胞与真菌细胞相互作用、抗真菌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真菌耐药机制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实验研究成果尽快......

    作者:刘维达 刊期: 2012-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