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病例报告、皮肤科教程、药物与临床等原创性论文栏目,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412-4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138/R
邮发代号: 28-30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皮肤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出版周期:月刊
-
白术及茯苓提取物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 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哺乳动物黑素细胞黑素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紫外线、促黑素、8-甲氧补骨脂素等对黑素生成具有刺激作用[1,2],而氢醌、熊果苷、甘草酸等对黑素生成则有抑制作用。我们发现中药茯苓、白术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3],使黑素细胞和黑素颗粒减少[4]。为了研究它们对酪氨酸酶(TYR)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TYRmRNA表达水平。一、材料与......
作者: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谭城 刊期: 2001- 02
-
湖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多态性研究
遗传素质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等位基因与SLE患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研究了TNF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汉族SLE患者的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湖南地区汉族SLE患者78例,其中男10例,女68例,年龄11~53岁,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作者:谢红付;张江林;施为;刘稚然 刊期: 2001- 02
-
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银屑病的初步观察
新近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它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致病性T细胞比角质形成细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而认为该病皮损的发生是基于T细胞的免疫发病机制[1,2]。1991年,Nicolas等[3]首次应用选择性的T细胞免疫抑制剂抗CD4单克隆抗体静脉内注射治疗严重银屑病,疗效良好但不良反应明显。尔后,系统应用选择性针对淋巴细胞的白介素-2(IL-2)与白喉毒素片段的融合毒素(DAB389IL-2)治疗银屑......
作者:朱可建;郑敏;Ulrich Mrowietz 刊期: 2001- 02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增殖活性与尿新蝶呤关系
有学者认为银屑病是细胞免疫异常而导致表皮细胞过度增殖性疾病[1]。新蝶呤是细胞免疫反应终产物[2],是体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轴所介导的免疫系统激活程度标志物[3]。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活性与新蝶呤关系,我们采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PBMC增殖活性,同时测定尿中新蝶呤浓度,观察新蝶呤与PBMC增殖活性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一)病例:寻常......
作者:王良明;肖汀;韩秀萍;翟宁;宋芳吉;陈洪铎 刊期: 2001- 02
-
银屑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细菌感染与银屑病关系密切,尤其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激发点滴状银屑病已为大家所认同。有学者提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银屑病中起着与β-溶血性链球菌极为相似的作用。基于此,我们从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对就诊的银屑病患者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报道如下。一、病例与方法30例临床典型的银屑病患者,其中寻常型27例,关节病型3例;女11例,男19例;年......
作者:陈丽;吴红宣;谢勇 刊期: 2001- 02
-
银屑病患者氨基酸代谢探讨
为探讨饮食及代谢与银屑病的关系,我们于1997年及1998年冬季对78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浆中氨基酸水平进行了检测,现将资料完整的59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进行期银屑病患者59例,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12~47岁;病程4个月至23年。临床表现及部分病理诊断均符合进行期银屑病,对所有患者都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及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查,其中4例女性有轻度贫血,有2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作者:曹双林;李炳源 刊期: 2001- 02
-
银屑病患者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原位表达的研究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在哺乳类中主要有TGF-β1、TGF-β2和TGF-β3三种异构体,与受体结合后能够调节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促进细胞间质的形成和调控免疫反应[1],但主要是一种负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角质形成细胞(KC)的生长。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银屑病皮损和非皮损处TGF-βs(TGF-......
作者:高春芳;郑茂荣;顾军;卢建;王璐 刊期: 2001- 02
-
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对蛋白激酶C激活的不同生物学效应
细胞信号传导调节通路主要包括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酪氨酸激酶等酶系统。它们广泛参与细胞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如增殖、分化、基因的表达和功能蛋白的合成等[1,2]。PKC是其中重要的调节通路。已发现人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均有PKC的多种亚型,但是对这两种细胞在PKC激活后生物学效应的比较研究甚少。我们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了PKC激活剂乙酸肉寇佛泊酯(PMA)刺激后角质形成细胞......
作者:张建中;瞿幸 刊期: 2001- 02
-
不同饮食结构对银屑病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
为探讨饮食结构与银屑病病情转归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近8年来接诊的银屑病患者做了相关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一)资料:寻常型银屑病患者413例,男249例,女164例;年龄6~66岁,平均30.5岁。进行期214例,静止期199例。病程7d至36年。413例中曾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76例,经过一般中西医药治疗157例,未经治疗者180例。(二)方法:1.问诊:除了解病情......
作者:肖青林;严得庆;何秀娟;刘苏辰;方有兰 刊期: 2001- 02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CD1a+树突状细胞的定量定位研究
CD1a+树突状细胞(CD1a+dendriticcell,CD1a+DC)是表皮中至关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和运动特点,在银屑病的不同时期CD1a+DC的表达数量可能不一样。我们研究了银屑病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皮损和非皮损区中的CD1a+DC表达的意义。一、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例正常人皮肤标本取自外科手术上肢相同部位皮肤;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标本取自于门诊志愿患者(发病......
作者:杨森;夏青;张学军 刊期: 2001- 02
动态资讯
- 1 评介《皮肤性病学》
- 2 人CD147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 广谱防晒剂能有效抑制DUVR诱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 4 银屑病皮肤及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 5 Mibelli血管角化瘤一例
- 6 荷载白介素24的溶瘤腺病毒联合达卡巴嗪对裸鼠黑素瘤的抑制作用
- 7 以淤斑为皮损的带状疱疹一例
- 8 透明细胞丘疹病
- 9 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一例
- 10 左拇指恶性黑素瘤术后淋巴结转移一例
-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
- 12 PCR-RFLP检测皮肤分枝杆菌
- 13 皮肌炎与四种人类疱疹病毒相关性的研究
- 14 丘疹型结缔组织痣一例
- 15 小鼠酸性哺乳动物壳多糖酶基因的表达及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
- 16 米卡芬净等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研究
- 17 母女三人同患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
- 18 肢端恶性黑素瘤10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 19 白介素2、干扰素γ、白介素10对天疱疮棘层松解影响的研究
- 20 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紫外线小红斑量测定